营销与观点
营销管理|“没文化”为什么会成为民营企业的标签?
2017-03-10  浏览:120
建材之家讯:民营企业一向憋屈:论规模,被国企压死;论管理,被外企气死;论文化,被国企和外企笑死!民营企业的创业者不少是洗脚上岸的“泥腿子”,文化本来就先天不足。统计发现,中国的创业成功率和中大奖的概率相似,你能说这和文化不相干吗?

“没文化”为什么会成为民营企业的标签?

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历程。在特殊的经济环境中短时间内暴富起来。民营企业家对这种经历经久不忘,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导致决策随意、盲目扩张、管理粗放、家族成员干预等现象。在经营上,想方设法用广告和其他公关手段来**,企图成为商界明星,从而引起政府的关注,赢得银行的信任。 说白了,这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催生了急功近利、催生了轻诺寡信、催生了夸大其词、催生了灰色交易!并且,这种“文化”在四个层面相成独特的“风景线”。

一、广告文化:牛在天上飞

有句俗话是:东北人什么都敢做,北京人什么都敢说,广东人什么钱都敢挣。民营企业的胆子更大。卖药的敢说包治百病,卖酒的敢说窖藏百年,卖保健品的敢说是仙丹灵草,“三株”的偏方据说是不识字的乡下老太太弄出来的,装进瓶子换个瓶子叫“三株口服液”,就敢说治肠胃治百病。如果没有常德的“八瓶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官司,这“三株”还真不知道要风光多久。在他辉煌鼎盛的时候,一年卖了八百个亿,相当于全国一亿家庭有病的没病的,每家喝两瓶。

企业花钱做广告是你的自由,谁都没权利不让你做。可是如果产品的知名度没有品质来支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常言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芝麻吹成绿豆,顶多有点水份。把一个偏方说成**,常常关乎人命。“三株口服液”开创了向路人发小报的先河,梦想制造“三株”神话的“追星族”模仿得像模像样,搞得行人见了小报就躲,因为小报的内容越来越不堪入目。

稍具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自欺欺人粉饰太平的广告不仅是对市场不负责任,对企业本身也同样不负责任。纸包不住火,企业一手遮天却遮不住群众雪亮的眼睛。如果广告做得令人反胃人人喊打就得不偿失了。

二、经营文化:骑驴看唱本

在中国,一朝暴富早已不是神话了。第一代企业家只要做生意就赚,因为当时物资奇缺,商场里的东西凭票才能购买。那时企业赚钱比吃豆芽菜还要容易,不用去吆喝,啥都能卖出去。到九十年代就不一样了,短缺时代的卖方市场已经转变为过剩的买方市场。这个时候,市场变得挑三检四,顾客斤斤计较,购买行为由冲动感性转化为谨慎理智。所以,民营企业在九十年代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目的是要选择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项目。

但是,民营企业家对创业时暴发经历始终念念不忘,当遇到市场机会的诱惑,需要重新做出决策时,仍然想找到像以前那样只赚不赔的生意,又想一口吃成胖子,开始多元化。多元化不是坏事,日本的东至、索尼,除了不能做,其他凡是我们需要的他都能做,而且做的非常成功。经济学早就告诫人们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多元化能够规避风险,东方不亮西方亮。东西方一齐亮更是皆大欢喜了。

多元化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像海尔、美的,这些企业通过多元化形成了核心的竞争优势和良性的结构优势,每一个多元化产品在其细分市场上都名列前茅。民营企业的多元化更多是基于利润的考虑,连小学生都知道1+1>1,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忍不住就搞起了多元化。民营企业的多元化决策靠的是直觉,因为他们以前的直觉都准确的。可是等多元化的项目上马了,市场也变了,往往不上不下进退两难。

民营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决策的情绪化,经营规划没有进行科学地论证,靠拍脑袋决策。民营企业家也不是先知先觉的圣人,没有长远的经营规划,骑驴看唱本,走一步看一步,必然危机四伏。在经营规划上,贪大求全,想一口吃成胖子,结果消化不良适得其反。民营企业要走上市场经济的舞台,还有很多课要补,先天不足就不要刚学会走就想跑,当心摔跟头。

三、管理文化:跛子挑重担

民营企业的脱颖而出,不是靠管理,而是在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快人一步的决策。成者为王,唯我独尊。但后来便上升到管理问题,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

民营企业如果不从管理上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光靠换汤不换药象征性引进几个外来人才,难以改变现有的粗放经营的管理模式,天天围着问题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跛子挑担,深一脚,浅一脚。

有的民营企业,连一本像样的管理制度都没有,无章可循,企业员工也见缝就钻,企业到处是漏洞,没有监督控制机制。谁都对老板本人负责,企业花了几十万几百万研制的“新设备”,中看不中用,除了能当废铁卖几个钱外,不能产生一分钱利润。车间一堆堆这样破铜烂铁“新设备”,从来没有人过问,因为这是经过老板同意的。再看产品质量,一次合格率只有百分之六七十,就发明个“综合合格率”。百分之二三十的产品“综合合格”了,却没有人要,大堆大堆地成为废品,因为规格不一样,标准不一样。稍微有点算术常识的人都算得出,这么低的合格率需要多高的成本。结果本来没有订单还好,亏的就是工资和贷款利息,有订单了,还要亏材料和水电费,要想赢利,正是“路漫漫其远兮”,不知要到猴年马月了。

管理,说到底是管人,有些民营企业家连管理的概念都不清楚,却张口“科学管理”,闭口“以人为本”,一副大师的样子。无知者无畏,越是不懂越要充能人。广东有一家很有名气的民营企业,据说老板还读过工商管理,然而企业管理一团糟,出一个问题,发一个通知或规定,再次出同样的问题就发一个补充通知或规定。一年下来,把所有的通知装订成一本,就成管理制度了。几年下来,通知已经订成厚厚的几大本。

再看机构,民营企业的机构设计根本不考虑他的具体职责,像刚才提到的那家企业,经营者经常把“先合作后分工”当金科玉律挂在嘴边,企业机构重叠,因人设事,有功大家一起争,有过大家一起推。职务叠床架屋设了不少,却是谁都直接对老板负责,谁都不服谁,简直是乌合之众,哪有什么管理。

四、用人文化:猴子称大王

民营企业家爱说一句话就是,21世纪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事实上,真的把人才招进来了,却又未必用得上。当年的南德集团放在着大批的博士硕士用不上,每个月发几千元钱工资,就是让他们听牟其中讲课。

某民营企业也是人才济济,工程技术人员占30%,本科以上学历就有二三十人。然而,不少占据要职的人能力平庸,一个年纪轻轻的中专生说不定已经是副总或者部门经理了。这些人要水平没水平,要能力没能力,最大的本事就是讲几个下流的段子,在酒桌上搞搞气氛。就是这些人,特对老板的胃口,谁若一本正经,不会讲点下流故事,就会被老板认为没有本事。这个企业出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名校的MBA毕业生到公司任办公室主任,结果不到三个月,竟然被一个刚毕业不久的中专技校毕业生抢了饭碗。说到底,这不是能力的问题,是物以类聚。

在民营企业,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放着好好的乐器和黄钟大吕不用,把破瓦罐敲得像打雷一样,扰人视听,这样的企业还能有前途?因此多少有识之士纷纷辞职,人才出现青黄不接,只有从剩下来的老弱病残之中抓壮丁般的拉出几个来,任命厂长,经理,主任,一些会讲下流故事其他什么都不会干的中专技校生,从此平步青云,沐猴而冠,这些人上台后,无威无德无能,尽搞些六指画符的怪事。更有甚者,有些人为巩固来之不易的地位,拉帮结伙,互相攻击,一团乌烟瘴气,真是“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

有些民营企业家表面上也极为推重人才,但又把七大姑八大姨像碉堡一样安插在个部门,这些人动不得,碰不得,得罪不得,常有超越制度和地位的特权,但你不能较真。常言说“疏不间亲”,和他们闹僵了,离卷铺盖的日子就不远了。

说到底,民营企业的文化死穴,一在于没有自知之明,二在于没有文化积累。明明管理粗放,却认为管理独到,和别人不一样,还自鸣得意,仍想靠农民式狡黠来达到自己的经营目的。然而,短缺时代的卖方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把鱼目混珠的广告或几块破铜烂铁的奖牌当救命稻草,有用才怪。

民营企业必须改变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科学决策,提升管理,大胆引进高素质人才,走出小农经济粗放经营的怪圈,才能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应该补补企业文化的课了,亡羊补牢,犹为未晚,不要执迷不悟,讳疾忌医。如果真是这样,就彻彻底底的没戏了。

建材之家是聚集全国各大家居建材市场供应商于一体的建材O2O模式家装电商互联导购平台,专注于建材+互联网+AR全景的新零售应用场景建设,为消费者提供线下家装中各种家居,建材,装修,装饰材料的线上大家居导购服务,欢迎登陆http://wap.jc68.com/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和观点为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规内容请联系QQ:275171283 删除!
更多»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有关 五金工具 的产品:
  • 全景动态
  • 发表评论 | 0评
  • 评论登陆
  • 社区中心 暖气头条 地板之家 石材之家 环保之家 石材头条 灯饰头条 防水头条 装修之家 家装头条 电气头条 老姚之家 灯饰之家 电气之家 全景头条 照明之家 防水之家 防盗之家 区快洞察 建材 天津建材 北京建材 上海建材 重庆建材 广州建材 韶关建材 云浮建材 中山建材 清远建材 阳江建材 河源建材 汕尾建材 梅州建材 肇庆建材 茂名建材 湛江建材 江门建材 珠海建材 汕头建材 潮州建材 揭阳建材 建材之家 建材 企业之家
    (c)2015-2018 Bybc.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