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与观点
营销管理|铁路配件价格那点事
2017-01-14  浏览:47
建材之家讯:近日,铁路又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新世纪》周刊记者搞到了一份动车的零配件供应价目表,就象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莫名惊诧,如此重量级的丑闻怎可放过?于是乎洋洋洒洒一大篇,又是揭内幕,又是大谈车票问题,也不管逻辑上通不通。

不少网友通过种种方式联系我,问我那篇重量级报道是否属实?其实这个问题我在以前的贴子里已经说过多次了。现在出了这档事,我又花了点时间走访调研了有关方面,也拿到了动车运用所目前的零配件采购价目表,索性单独写一篇吧。不过,在企业待过的人都清楚,企业内部有些数据是绝密的,咱的身份是公开透明的,也不能公然违纪。所以恕我不能将真实数据说出来,只能泛泛而谈。

《新世纪》拿出的价格表是当年第一批整车进口时的配件价格,的确是高得离谱。熟悉情况的人都清楚,这种情况绝非铁路一家所独有,所有的进口商都遇到过。

萨苏当年写过《机场秩事》,里面就谈到过,咱们的大飞机都是进口的。人家设置了非常苛刻的条件,那就是机上的任何结构你都不能改变,连钻一个眼也不可以。机上所有的配件,哪怕是厕所的纸巾盒,也必须是从人家那里进。你要是换成别的,那么人家就拒绝维修,拒绝为可能出现的问题负责。所以咱们国家引进洋飞机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在漫长的服役期内,你还得经常用美元去买哪怕是诸如纸巾盒之类最大路货的配件,当然,价格是不菲的。

当年引进整车和部分技术后,铁道部就整合国内力量进行了国产化,揉合各家所长,加上自己的积累,形成了自家的技术。小鬼子眼看上了中国人的当,原先设想的滚滚白银都化成了水,气急败坏之余给铁道部发了正式公函,大意是如果你们这样做,我们不保证安全。有几十年技术积累和全国工业界和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当年铁道部牛气冲天地回复小鬼子:请便!

各种零配件国产化后,价格都有所下降,但降幅并不一致。搞过工业的人都清楚,决定价格的因素很多,只有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文科生才会幼稚的认为:中国的人工便宜,做出来的任何产品都一定会比别人便宜很多的。不同的产品,人工费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千差万别,更何况中国的人工现在也并不便宜。

我个人觉得降幅最显著的就是驾驶室正面那块曲面玻璃。原装进口得十几万一块,国产化后只要两万块了。进口的十几万,国产的两万多,而且性能基本一致,不知道那位大记者又会如何说呢?还说什么2型动车座椅后的网兜要140余元,那是什么年代的行情呀?现在不过是20余元。说什么动车洗手间装洗手液的盒子要3、4千元。其实那东西分为两种,带感应器的是2400余元,不带感应器的才200余元。

反正在一些人眼里,铁道部是所谓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是有原罪的。近十年来又作出了逆天的事,让民猪痔油的体制党们情何以堪?所以无论铁路做什么,怎么做,都是有原罪的。自己做事做不来,但站在一边指手划脚专挑做事人的刺,还是容易得紧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目前动车配件的价格虽然下降了,但仍比市场上同类产品要贵上许多。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动车一家才有,整个铁路系统,车机工电辆,各个系统日常消耗的零配件价格都比市场价高得离谱。就拿闸瓦来说吧,毫无技术含量的易耗品,就是一块冲压的钢背,上面浇上铸铁,十多斤重的死铁一块,卖给铁路就要77元。为什么会这样?难道铁路从里黑到外,从上黑到下,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吗?

改革开放后,腐败之风愈演愈烈,的确有高官开公司,提供配件从中捞钱的事。但具体是哪些人,占了多少股份,用的是什么白手套,咱不是纪委,手上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能乱说。但是,是不是每一种零配件后面都有这种事呢?我觉得这种说法也未免扩大化了。其实,自打建国以来,铁路配件就是这样贵。你总不能说从建国时候起,铁道部的一代代高官们都开零配件供应公司从中捞钱吧?

除去一些腐败因素,铁路配件价格高还有哪些因素呢?

铁路一向是计划体制,以前机车、车辆、设备的采购单价都是国家说了算,价格几十年一贯制,根本不管实际成本。机车车辆生产厂家如果光靠卖整机,根本就养不活那么多人。可那么多张嘴要吃饭,还有那么多退休工人要养老送终,你整机价格国家没有通融余地,厂家就只能靠配件过日子了。

后来南车、北车集团全部剥离了出去,铁路大宗设备采购采用了资格准入,公开竞标的方式。

《新世纪》周刊说“强制认证的初衷或许是为了确保质量和安全,但这一认证程序,很容易被异化为市场壁垒,那些有着”通天本领“的不知名公司、贸易中介,可以轻易获得认证,一些老牌的、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反而被排除在认证名单之外,只能依附于这些公司、中介之下,获取可怜的利润。”

这就是屁话了,什么叫很容易被异化?这套制度本身并没有错,大家都在同一游戏规则下各显神通,愿赌服输。输了就说不合理,就说如何如何,这是无能与无奈的耍赖之举。别说是铁路招标采购,这世上哪个领域,在如今的商品经济情况下,大家为了中标谁不是无所不用之极?要说肮脏,资本来到这个世上,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里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要有洁癖,你就等着被竞争无情的淘汰吧。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市场也不相信哪家企业真是道德楷模,管你老牌新牌,不适应市场就都会被无情地淘汰。你《新世纪》周刊总不至于天真地认为洋大人们,世界五百强们都是什么干净货色吧?

说什么不知名的公司有“通天本领”?我记得八、九十年代,咱们国内企业还不懂得如何与世界市场打交道,当时的贸易环境也被别人卡得死死的。咱们的国内产品只能从香港转口,无数香港的皮包公司转手就拿走了利润的大头。但是你没辙,这就是市场,谁让你没“通天本事”呢?相比航空业年年拿大把美元孝敬给洋大人,铁路再怎么说还是大头立足于国内,肉再烂,也是烂在锅里。自家锅里你都抢不到肉,不怨自己还能怨谁?

更何况,铁道部在市场准入方面,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让某家厂商,某个品牌独霸。就连剥离出去的机车车辆制造厂商,也要硬生生地划为南车,北车两个相互竞争的集团。难不成《新世纪》周刊会觉得这么做也不对吧?

《新世纪》周刊说什么绕过程序的“点装”, “其中水之深、之浑,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既然自己都承认是“想象”,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可是作为新闻媒体,光凭没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的,文科生式的“丰富想象”就进行有罪推定,无论如何也不合适。

以我从业18年的经历来看,同样是获得了市场准入,各家的产品质量千差万别。好的特别好,就算比别家的贵,大伙儿也都爱用。而有些产品则是坑爹货。基层的职工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往上面反映的意见多了,下回采购时,经办部门指名不要某家的产品那也是时有发生的。合着《新世纪》周刊认为,但凡是哪家产品被拒用,就肯定是铁路混帐吗?事从两起,莫单怪一方,《新世纪》周刊为什么完全不找设备提供商方面的原因呢?如果我也按《新世纪》周刊的逻辑,想当然地认为“该周刊肯定是收了竞争失败企业的钱,所以才来抹黑找茬的,在义正辞严的背后,是金钱与话语权的交易,其中的水深不难想象”,不知道该周刊会如何感想?

市场准入与竞争机制,对于铁路压低采购成本无疑是有好处的。这种情况下,你如果是南车、北车集团的负责人,手下几万,甚至十几万职工家属都看着你,你会如何做呢?再加上南车、北车集团也不可能每个零部件都自己生产,它也是要对外招标采购的,采购来的东西,过一道手,能不加价吗?

就各个路局来说,一般都坚持大部分配件由路局下属的材料厂集中采购,各站段需要零配件,就要材料厂去进货。当然,材料厂不生产任何产品,就这么一转手,自然又加了价。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路局层面将各站段可能的财务漏洞给堵上了,肥水要流也要流到路局口袋里。全局职工要吃喝拉撒,都靠路局开支,路局层面当然要收紧这个口袋了。至于过手加价,没办法,目前铁路这种核算体制,到处卡得死死的,光靠帐面上的拨款是远远应付不了日常开销的,逼得路局想办法到处筹钱。

公正地说,铁路零配件不仅价格高,而且质量与价格往往不成正比。其实想想也清楚,如果质量那么好,你一个配件用上好几年,那厂家吃什么?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吃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一般铁路职工是不急的,反正不关他的切身利益,不用当这个家,自然不在乎柴米贵不贵。可是领导们,尤其是路局以上层面的领导们都很着急。因为人家是当家的,自然感受到柴米贵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

要改变现状,又谈何容易?南车、北车集团现在不归铁路管,人家又是所在省市的大企业,是当地的经济支柱,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曾不止一次说过,以前的大领导有个思路:你不是天价配件吗?你不是质次价高吗?行,那我以后就不买你的整车了,麻烦你自己搞个动车租赁公司。我只租车,跑一趟给你多少钱,剩下的事我不管,我只管你要保证我的安全和服务质量,有问题就扣钱,你再用高价配件就是坑你自己。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企业行为,但在时下的中国,要动这样的大手术,可由不得你铁道部一家说了算。结果这件早就下了决心的事,即使是在以执行力超群的某些人手里也遇到了空前阻力,这些年来一直止步不前。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现在各路局又不约而同地向铁道部提出了新的建议:你不是质次价高导致我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吗?那我可不可以借鉴4S机制,引入一个“全寿命管理”机制呢?我买你的东西,合同里就得写明白,寿命期限内出现问题,你要负全责,包修包换不能收我的钱,而且还要陪偿我的损失。你要是办不到,没关系,让别人干,你就退出铁路这一巨大的市场吧。

应该说这个方案也非常好,可是有人却考虑到如此一来,铁路就不需要担负大修任务了,那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该怎么办?应该说,人在不同的层面,视野和考虑问题的思路会有很大差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彻底解决高价配件的问题,还得经过不懈的努力。

最后,我要感谢爆猛料《新世纪》周刊,你以为自己又踩着了铁路的尾巴?其实你是在帮我们铁路人,铁路领导们看到了这篇文章非但没有如你所愿的焦头烂额,反而开心得很,大家都觉得这也许真是个解决问题的契机,铁路人大可以借钟馗打鬼。如果真能加快解决问题的步伐,《新世纪》周刊功德无量,到时候我一定提议铁道部授予该周刊一吨重的大勋章。

建材之家是聚集全国各大家居建材市场供应商于一体的建材O2O模式家装电商互联导购平台,专注于建材+互联网+AR全景的新零售应用场景建设,为消费者提供线下家装中各种家居,建材,装修,装饰材料的线上大家居导购服务,欢迎登陆http://wap.jc68.com/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和观点为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规内容请联系QQ:275171283 删除!
更多»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有关 营销 的产品:
  • 全景动态
  • 发表评论 | 0评
  • 评论登陆
  • 社区中心 暖气头条 地板之家 石材之家 环保之家 石材头条 灯饰头条 防水头条 装修之家 家装头条 电气头条 老姚之家 灯饰之家 电气之家 全景头条 照明之家 防水之家 防盗之家 区快洞察 建材 天津建材 北京建材 上海建材 重庆建材 广州建材 韶关建材 云浮建材 中山建材 清远建材 阳江建材 河源建材 汕尾建材 梅州建材 肇庆建材 茂名建材 湛江建材 江门建材 珠海建材 汕头建材 潮州建材 揭阳建材 建材之家 建材 企业之家
    (c)2015-2018 Bybc.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