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与观点
营销管理|破坏还是创新?周鸿祎讲述“小白模式”做产品
2016-08-22  浏览:122
建材之家讯:“很多人以为我是故意要破坏谁,其实我认为,任何破坏商业模式、颠覆巨头的举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一定能给消费者创造价值。”如今,周鸿祎谈论的不再是几年前的“微创新”,而是“颠覆式创新”。前者是颠覆创新的开始和战术,而颠覆式创新是持续微创新之后有幸修得的正果,是一个马后炮式的总结。

中国企业家网现将今年年初发表在《创业邦》的一篇周鸿祎讲述自己的“节奏”一文整理出来,与读者分享。文中,周鸿祎详细解答了何为真正的“颠覆”,解释了“做事情要追求极致,但不要追求完美”的概念,并提出“小白模式”,教大家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去当小白,养成习惯之后,再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

文中精彩观点:

1、在你所从事的业务里面,你去想一想巨头是怎么干的,能不能找到一个空隙点,跟别人做得不一样——哪怕只有一点点不一样。而我对“不一样”的理解就是“更为极端”,就是反着来,反向操作,所以巨头都觉得我是一个“Trouble Maker”。

2、做事情要追求极致,但不要追求完美。很多人把这两个词颠倒了。所谓追求完美是指我要把我的产品做得没有缺点,这样的东西反而不是创新,真正具有颠覆式创新的产品在刚出来的时候都有很多缺点。有缺点不怕,但你一定要有一个能尖锐地刺中用户的点,让用户觉得原来这事儿可以这样做。

3、用户体验一定要超出预期,而不是达到预期,不要做完美,而要做极致。你看,北影、中戏每年会出来很多漂亮女生,看着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大部分你都记不 住。但很多人都喜欢姚晨,她不完美但是她有特点,有一张朱莉亚·罗伯茨一样的大嘴。所以我再三强调,做产品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赢得消费者。当你真正找到了大众消费者的那一个点,他就能原谅你的很多缺点。

4、我主张大家不要走上邪道,不要无中生有地创造一种需求。其实需求就在那儿,只是没有被改善,或者没有被发现。在今天信息过剩的时代里,你的产品体验一定要给用户冲击力,否则还不如不给。如何让用户去感知你给的体验,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超出预期才能形成口碑,口碑才能形成传播。如果你做的东西跟别人差不多,它就不能形成口碑。就好比狗咬人不是新闻,一定要想办法让用户用了你的东西,感觉像人咬狗一样。

5、小白用户的特点是什么?容易抱怨,没有耐心。这个时候,你要来反观自己,这样你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了,你就会得到双重锻炼。你要像我一样,快速切换到小白模式,或者叫二傻子模式。

我们公司的员工做出产品后高高兴兴来找我,会经常被我骂。他们都觉得很委屈,我说你不用委屈,你这个产品做得再难用,总归还是自家产品,作为理性CEO的周鸿祎能谅解,但作为小白用户的周鸿祎不能谅解。

以下为观点原文:

何为真正的“颠覆”

真正的颠覆不是敲锣打鼓到来的,而是以你我都意识不到的方式逐渐地渗透和改变。你可以把颠覆式创新理解成换一种方式来做事。怎么叫换一种方式?你能不能把一个很复杂的产品变得很简单?你能不能把很贵的东西变得很便宜,或者把收费的变成免费的?这两种改变分别是从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上进行颠覆。

我特别推崇苹果公司的Think Different这个理念,实际上苹果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无论是平板电脑还是手机,或者是音乐播放器,都是别人做过的,但苹果会换一种方式来做,这就是Think Different。所以,在你所从事的业务里面,你去想一想巨头是怎么干的,能不能找到一个空隙点,跟别人做得不一样——哪怕只有一点点不一样。而我对“不一样”的理解就是“更为极端”,就是反着来,反向操作,所以巨头都觉得我是一个“Trouble Maker”。

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战术问题。比如,杀毒软件。他们要卖钱,而我的解决之道是反向操作,第一种反向操作是卖得更便宜,这叫改良,但我彻底不要钱,这就变成了颠覆。其实当时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免费杀毒会带来这么巨大的颠覆效果。

做事情要追求极致,但不要追求完美。很多人把这两个词颠倒了。所谓追求完美是指我要把我的产品做得没有缺点,这样的东西反而不是创新,真正具有颠覆式创新的产品在刚出来的时候都有很多缺点。有缺点不怕,但你一定要有一个能尖锐地刺中用户的点,让用户觉得原来这事儿可以这样做。

这就叫做到极致。个人电脑刚刚出来的时候,跟IBM大型主机相比,它的毛病多不多?多极了。最早期的个人电脑就是一个单板机,连键盘都没有,也没有显示器,基本属于儿童玩具的范畴。当时所有大公司都认为这基本是一个不可能的市场。到今天,人人都知道个人电脑改变了整个IT产业。

个人电脑靠什么颠覆了大型主机?你只要花1000美金,就可以把这个玩意儿拿回家,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当你分析案例的时候,一定要回到历史的最前面,看它刚开始时的样子。每个产品刚开始时,只要一个点就足够了,就用这个点去打动用户。

我讲微创新强调的是“微”,因为我生怕大家在创新的时候,老是去找一些宏大的想法,这些往往不能成功,消费者不会买这个账。你在这个行业是专家,就容易犯从你自己的角度出发的错误,你手里有个榔头,看谁都是钉子。但当你把自己变成一个无知的小白用户的时候,比如说你去苏宁买电视,你觉得你买电视的决策真的很理智吗?我认为大多数消费者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所以今天已经进入越来越强调体验的时代,你要去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琢磨一个点,这个点能打动他,对用户来说是一件大事,这就是微创新。

大佬看不起你的产品?那么恭喜你!

颠覆式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观察你的用户,从用户角度去思考,不要再从你的角度出发,因为你已经是“知识越多越反动”了,你在这个行业干得太久,很多事已经见怪不怪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产业里都是后来的新路子崛起了,“乱拳打死老师傅”。新路子不讲规矩。比如安卓是一个特别典型的颠覆式创新。它彻底颠覆了手机操作系统授权收费的模式,同时它给了三星等手机厂商一个崛起的机会。

我跟很多投资人讲,如果你觉得一个产品有很多缺点你就把它否定掉,这往往是对创新的扼杀。公司里出来一个产品的雏形,很多成熟业务部门的人就会出来挑刺。这种评价价值观是错误的,特别容易扼杀真正的创新。

我教你一个方法判断。你闭着眼睛去想,如果你是一个小白用户,这个产品哪怕有再多的缺点,它有没有一个特别吸引你去用的优点?如果有,它可能就具备颠覆的潜质。

还有,用户体验一定要超出预期,而不是达到预期,不要做完美,而要做极致。你看,北影、中戏每年会出来很多漂亮女生,看着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大部分你都记不住。但很多人都喜欢姚晨,她不完美但是她有特点,有一张朱莉亚·罗伯茨一样的大嘴。所以我再三强调,做产品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赢得消费者。当你真正找到了大众消费者的那一个点,他就能原谅你的很多缺点。

我特别不喜欢玩概念。虽然有时候在一些讲话中也不得不用,比如说O2O。行业里这种词儿太多了,但是这种词儿都是马后炮式的总结,用户永远不懂。你去跟用户讲O2O,用户懂吗?我们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我们天天在论道,跟VC也论道,论得多了就容易抽象,离用户就远了,越远你越不知道在哪里改进用户体验,最后你就拿一个概念去教育用户,拿一个概念去创新,这就犯了本末倒置、南辕北辙的错误。能够被提上概念的东西,都不是创新的东西。

我觉得与其讨论这种概念,还不如最后把它具像化。比如,大家在用优惠券的时候,或者大家在找商家的时候,到底还有什么问题没被解决?到底我还能做点什么?很多人经常评论我,说周鸿祎很有眼光,经常布局。我说巨头布局从来都没成功过。微信是腾讯布局出来的吗?腾讯倒是布局做了50个APP,但微信是广州一个外围团队给做出来的,只不过马化腾意识到了这是一个方向,然后加大了扶持力度。

微信的张小龙跟我诉过一个苦。他说你知道我最大的对手是谁吗?根本不是米聊,米聊是小菜一碟,早就把他们消灭了。他说,我最大的对手是腾讯内部的手机QQ,我们就是为了争口气。实际上,手机QQ团队用的资源比他们多很多,但手机QQ团队犯的错误是他们是把PC端的QQ变成手机版,不断地在做很多小东西,但根本没有结合手机的特点,比如说传感器、定位,也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去做。微信实际上是对短信和彩信,甚至是对传统的话音业务的颠覆,从体验到商业模式的颠覆。

微信最后能成功,不在于说它是一个IM,也不在于它有什么概念,而是它真的在一些点上抓到了用户的心。所以做体验的时候,最忌讳去论道和论概念,一定要做用户可感知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生造出来的。

创新不是断代出现的。有一个故事说,福特汽车出现之前,人们觉得自己需要的交通工具是一匹跑得更快的马,而不是一部汽车。这个故事是极端错误的,实际上在福特汽车之前,汽车的原型就已经出来了,再往前还有蒸汽火车。但当时福特看到了用户的需求,发明了生产流水线,能够批量、低价生产汽车。再比如智能手机的概念最早是微软提出来的,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里就已经想到了平板电脑。但微软的错误是没有革命的思路,总是要把Windows放在上面,总是要有Start按纽,舍不得键盘,舍不得鼠标。

我主张大家不要走上邪道,不要无中生有地创造一种需求。其实需求就在那儿,只是没有被改善,或者没有被发现。

为什么要超出预期?超出预期才能形成口碑,口碑才能形成传播。如果你做的东西跟别人差不多,它就不能形成口碑。就好比狗咬人不是新闻,一定要想办法让用户用了你的东西,感觉像人咬狗一样。

在今天信息过剩的时代里,你的产品体验一定要给用户冲击力,否则还不如不给。如何让用户去感知你给的体验,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你一旦能够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问题,就能看到自己产品的很多破绽,也就能看到很多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心态问题。很多人表面谦虚,其实内心狂傲。所以你要能够把自己放下来,真正做到小白状态。实际上,你真的要花很多时间去倾听用户的声音。我觉得,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剩下的就是时间问题。另外,我教大家一个培养小白心态的方法,就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去当小白,养成习惯之后,再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

很多人都觉得做产品体验只是在工作中才做,这个想法是错的。你知道一万小时定律吧?你真要成为一个很专业很拔尖的人,需要在很多领域花时间。但如果你只在上班时才花时间,那么一辈子都攒不够一万小时。也就是说,你要想办法做到随时都在关注用户的产品体验。你们家的DVD机、投影或电视机,你骂它不好用的时候,想没想过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去设计?你开车的时候,去医院挂号的时候,在机场候机的时候,里面都有太多的用户体验,而在这些领域你都是小白用户。小白用户的特点是什么?容易抱怨,没有耐心。

这个时候,你要来反观自己,这样你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了,你就会得到双重锻炼。你要像我一样,快速切换到小白模式,或者叫二傻子模式。我们公司的员工做出产品后高高兴兴来找我,会经常被我骂。他们都觉得很委屈,我说你不用委屈,你这个产品做得再难用,总归还是自家产品,作为理性CEO的周鸿祎能谅解,但作为小白用户的周鸿祎不能谅解。

CEO肯定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任,你一定要积极地参与产品的讨论。特别是对创业公司来说,你就是最大的产品经理。你不能老是说,我自己没有感觉,我找有感觉的人帮我做产品。论有钱,微软和诺基亚都很有钱,他们也请了很多人,但都没有做出很酷的产品。无论是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还是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他们对产品的参与度都很深。

还有,公司里的分工不要太细。现在的公司分工有越来越细的趋势。我打个比喻,过去我想吃一盘炒鸡蛋,大师傅下厨三分钟就能炒好端上来。现在在一个公司里,得有一个打蛋的,一个搅蛋的,一个剥葱的,一个切葱花的,还有一个架锅的,一个烧火的,一个倒油的,最后还有一个掌勺的,一个端盘子的。按这个模式,你等一个小时都吃不到炒鸡蛋,因为这帮人已经打成一团了。所以如果你是CEO,你要先把自己当产品经理。更进一步,所有人都应该把自己当成产品经理。如果美工和设计人员不理解整个产品,不能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仅仅是抽象地来润色,那么这个产品往往是失败的。

建材之家是聚集全国各大家居建材市场供应商于一体的建材O2O模式家装电商互联导购平台,专注于建材+互联网+AR全景的新零售应用场景建设,为消费者提供线下家装中各种家居,建材,装修,装饰材料的线上大家居导购服务,欢迎登陆http://wap.jc68.com/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和观点为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涉嫌抄袭/侵权/违规内容请联系QQ:275171283 删除!
更多»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更多»有关 五金 的产品:
  • 全景动态
  • 发表评论 | 0评
  • 评论登陆
  • 社区中心 暖气头条 地板之家 石材之家 环保之家 石材头条 灯饰头条 防水头条 装修之家 家装头条 电气头条 老姚之家 灯饰之家 电气之家 全景头条 照明之家 防水之家 防盗之家 区快洞察 建材 天津建材 北京建材 上海建材 重庆建材 广州建材 韶关建材 云浮建材 中山建材 清远建材 阳江建材 河源建材 汕尾建材 梅州建材 肇庆建材 茂名建材 湛江建材 江门建材 珠海建材 汕头建材 潮州建材 揭阳建材 建材之家 建材 企业之家
    (c)2015-2018 Bybc.cn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